2000年,五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在峰會上。從左至右: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和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
1945年在舊金山會議中,確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法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和美國。自那以後發生了兩次席位變動,尽管这些变动没有反映在《聯合國憲章》第23條中,因為它沒有進行相應的修改:
中國的席位最初由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代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行憲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於1949年退遷台灣,中國共產黨控制了中國大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包括其在安理會的席位。[4]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續聲稱對整個中國(包括台灣)的法理主權。[5][6][7]然而,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聯合國會員國在多數時間逐漸減少。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被承認為蘇聯的合法繼承國,包括其在安理會的席位。
此外,法國於1946年將臨時政府改革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後來於1958年改革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兩者都在戴高樂的領導下保留了法國的席位,因為其國際地位或承認沒有變化,儘管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許多海外屬地最終獨立。
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二戰中的战胜国,自那時以來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它们每年都与印度和德国一起在各國國防預算列表上名列前茅;2011年,它們在國防上的總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60%以上(僅美國就佔40%以上)。它們也是世界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之一,是僅有的五個被《核武禁擴條約》正式承認為“核武器國家”的國家,尽管还有其他已知或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