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生如同迷雾中的航行,谁不曾被“我该往哪里走”“什么才值得坚持”的困惑笼罩?当外界的声音纷杂、内心的指南针失灵时,与其被焦虑吞噬,不如主动点亮一盏思想的灯。以下是迷茫时最应该做的五件事,它们既是行动指南,亦是哲学智慧的现代注解。
人为什么会感到迷茫?
人之所以会迷茫,根源在于“自我认知的未完成”与“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缺陷,而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觉醒。
1、当你感到迷茫时,请停止盲目奔跑,先让心静下来
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曾反对过“人越努力,就越幸运”这句话,假如你现在正处于迷茫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该往哪个方向,而选择了一条与自己各方面都相反(从短期利益看还不错),那么就有可能越努力和自己追求的东西越远。
所以,在这处于迷茫时间的你,需要克服内心的急切,先停止盲目奔跑,试着让自己静下来。
人是一个能量场,从小开始学习就像是在积累能量,到大学毕业或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很多人基本上会停止“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纵向培养自己的知识面或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认知),在工作或生活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都是过去所积累的能量。
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如果你长时间不去学习,就会在某一时刻,忽然发现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了,你之前的能量无法为你提供动力了,而这种状态就是迷茫。
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自己”。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迷茫的本质,往往是行动与思考的失衡。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特征:用行为上的忙碌来逃避思考从而解决困惑,即不愿意深入思考,只看表现的现象,不去分析问题的本质,更没有时间深入了解自己,只是将迷茫暂时掩埋在事务性劳动之下。
2、接纳不确定,与焦虑共处
人只要感到迷茫,内心就会产生焦虑感。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就是: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情是永恒不变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有一个物征:喜欢做自己熟悉的、趋于稳定的、可控的事情。也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愿意突破。
舒适区(Comfort Zone)是人类心理的“安全茧房”,在这里有熟悉的环境、重复的行为和可预测的结果带来安全感。
但心理学研究揭示:长期困守舒适区会导致大脑神经突触萎缩、认知弹性下降,甚至引发“心理性衰老”。
而一旦面临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时,就会产生不安,产生焦虑。
神经学家朱迪·威利斯指出:长期缺乏新异刺激会导致多巴胺受体敏感性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躺平”后反而更焦虑的原因——看似安全,实则陷入低欲望抑郁状态。
人都会在某个人生阶段处于迷茫状态,那就让自己的身心同步休息一段,再重新开始。人生需要留白,留白不是懒惰的借口,而是一种高阶的生命智慧。
3、从最小闭环开始,重建自己的掌控感
什么是最小闭环?
是指完成一个最小的、完整的任务循环,即能独立完成并产生明确反馈的最小行动单元。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形成一个(计划---执行--反馈)闭环。而完成成这样一个闭环后你能立即获得成就感。通过这种小闭环来逐步恢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尤其是在感到迷茫或无力的时候。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效能理论”,当内心不自信的人多完成微小成功体验后,能显著提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多巴胺杠杆”,当你完成上面的最小闭环后,还会触发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从而形成一种 “行动-愉悦”的正向循环。
那为什么最小闭环能重建我们在迷茫时期的掌控感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电击狗实验”揭示:反复经历不可控痛苦的个体会丧失行动意愿。在某个时刻我们感到迷茫,可能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经历了太多次使自己痛苦的体验,从而使自己丧失了行动的意源。
而最小闭环通过制造微观可控性,逐步修复受损的掌控神经回路。
脑成像研究显示,长期挫败者纹状体(奖励中枢)对成功信号的敏感度下降。最小闭环通过高频微奖励重新校准大脑的奖赏机制:
比如健身小白从“每天1个俯卧撑”开始,30天后自然过渡到10个或20个。
4、清空情绪垃圾:给大脑来一次“认知断舍离”
迷茫期的痛苦,70%源于对“不确定”的抗拒,而非问题本身。就像一间堆满杂物的房间,只有先清理出空间,才能摆放新的家具。
而很多人常困在“情绪超载”的泥潭中——焦虑像未读消息般堆积,自我怀疑如缓存文件般侵占心智内存。
神经科学发现,大脑前额叶皮层每天处理约3.5万个决策片段,其中70%是无效的思维反刍。
真正的清醒,始于一场针对认知系统的“大扫除”,比如清理过期的信念系统。
心理学中的认知融合理论指出,人会把主观想法误认为客观事实。例如“必须30岁前成功”这类僵化信念,如同电脑中陈旧的驱动程序,持续消耗心理资源却无法适配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淤积的时代,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信息,早已超过了自己能承载的程度,而很多人仍很天不亦乐乎的刷新各短短视频,以期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却不知大多数信息都是垃圾信息。
现在,普通人均一天所接触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5世纪人类一生所见。TikTok式碎片信息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使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持续亢奋,引发“清醒梦游”状态。
清空不是目的,而是为新生腾出空间。当你卸下10吨认知淤泥,轻装上阵的大脑将自动切换至“飞行模式”——那些曾经被噪音淹没的直觉与灵感,会如北斗星般在意识的夜空中清晰显现。
5、在虚无中锚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发现:能找到意义感的人,生存概率高出4倍。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神经可塑性决定的生理事实。
尼采说:“上帝已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摧毁了旧价值体系,却为人类创造了自我赋权的可能。
虚无感如同地质运动中的裂缝,看似吞噬一切,实则是新大陆诞生的前兆。
敦煌莫高窟的无名画工们在荒漠中描绘飞天,他们不知道这些壁画会跨越千年成为人类瑰宝,但每一笔的虔诚都让虚无退散。当你开始思考“我的存在如何让他人更好地存在”,便触碰到了超越个体生命的价值:
教师陈立群在贵州山区支教10年,通过教育改变3000名贫困生命运;
程序员张小龙开发“死亡倒计时”App,提醒300万用户珍惜当下;
你在便利店对收银员的真诚微笑,可能成为她当天唯一的心灵亮光;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人是走向可能性的存在。”
在虚无的旷野中,我们不需要成为太阳,只需做一株持续生长的骆驼刺——用根系锚定大地,用花开证明春天来过。
当你开始行动,存在本身就已是最庄严的价值宣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